案例分享|横着做广告:重新分配广告费

分享人:李丽·




过去数十年的品牌传播中,几乎不需要策略。在高速增长的市场中,即使不做广告也能迅速卖货,做广告的唯一目的是知名度,有个好产品,然后找大喇叭广播,于是有人来买,于是继续增长,广告的使命完成了。

但就当今的媒介环境而言,别说大喇叭广播了,连过去打透央视广告就让品牌家喻户晓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消费者是割裂的,无法只用一个渠道覆盖去所有的目标群体。

媒介投放逐渐矩阵化,但除了从时间轴逻辑考量,一个新的切入点是:横向从空间上考量,将一个信息点同时以不同形式内容覆盖同一个用户,或许能让媒介投放更高效。

品牌传播领域也是二八法则,80%的品牌针对 20%的人群做传播,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品牌针对一小部分消费者做品牌。抓住消费者,才是抓住了品牌传播的核心。


一、现在仍然处于注意力经济时代,且用户注意力日益稀缺

和用户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告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也毫无疑问地增加了营销的成本和难度。

过去只需要做好电视、报纸、电台这样的渠道,就能全面覆盖想要触达的人群,但是现在用户散落在各个平台,怎么用最小的成本把目标人群挖出来,并获得他们的注意,是一件亟待思考的事情。


二、谎言说了三次也能成真,传播的本质在于洗脑

不管品牌是需要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一个新的观念,还是改变他们现有的认知,洗脑都是有效的手段。洗脑的本质是,在封闭空间内进行信息重复,让信息在该空间内形成共识,改变观念。

《1984》里的人从出生开始就被洗脑,所以他们认为的正常世界是他们接受的信息那个样子。虽然和书里不同,现实中的洗脑更温和、更隐形,但也确实改变我们对世界的一部分认知。

农夫山泉的“农夫山泉有点甜”,为消费者重新定义了矿泉水,从此那些不甜的水都被打上了负面的标签。益达口香糖“饭后嚼两粒”,也为消费者培养了新的餐后行为。

学习的本质就是重复,当重复多次后,会形成潜意识。即使自己一时察觉不到,但人们还是会改变某种观念。

但是,洗脑的前提,是品牌需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说什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是不是真的是消费者的痛点,或者这个习惯是否简单易培养。对于媒介投放来说也是一样的,在媒介投放之前,需要思考清楚营销目的,到底为什么要做。而这个目的可以有很多,是树立品牌立场,还是扩张品牌场景,或者进攻全新用户圈层,迭代消费者等等。但不要毫无头绪地去做一件事。

在目前的媒介环境下,用户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主动接收广告信息,要想对流动的人群造成多次重复,完成洗脑闭环,需要换个角度思考“封闭空间”。


三、完成洗脑的可能:回音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

互联网是开放的,但人是有局限性的,在开放的空间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茧房和信息边界。虽然目前有研究证明,使用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 app 的人,

并没有明显出现视野变窄的现象,大多数人阅读的内容依然有相当的多样性。但对于有相似特征的群体来说,仍然会有群体偏好度,形成群体茧房。品牌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一个群体茧房内进行品牌传播,改变用户认知。

在目前被包括今日头条在内的各类推荐系统普遍使用的算法中,有一种叫做“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

协同过滤是指通过计算兴趣爱好的相似程度,把东西推荐给“臭味相投”的人。常见的协同过滤算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用户的(user-based),也即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性,如果 A 和 B 的兴趣相近,那么 A 喜欢的电影,B 也很有可能喜欢。另一种是基于物品的(item-based),也即计算物品之间的相似性, 如果电影 C 和电影 D 很相似,那么喜欢电影 C 的人,可能也会喜欢电影 D。

因此,我们会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喜欢的东西是那么类似。你的人生,你的生活,你的活动范围,都是被自己精心筛选的,你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茧房里而不自知。所以,当代开放的环境中,复杂的媒介形式里,还是能够发现封闭空间,还能够完成洗脑传播行为的,只是比之前更加复杂。


四、利用封闭的回音室,制造立体环绕的“洗脑声音”

针对同一人群传达单一信息,以不同内容,在不同场景下重复覆盖。

每次做方案都提到目标用户和针对人群,而做媒介投放的时候对人群的划分就显得很粗放,开始放开人群抓媒介形式。所以在媒介策略上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从打透一个媒体形式转变到打透一个群体。

画出目标人群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还要找到这些人在哪里、干什么。

举个例子解释,某互联网公司品牌经理,29 岁,单身,北京东四环独居, 望京上班。两点一线,每天做 14 号线地铁上班。在线上刷微博,朋友圈,偶尔逛知乎,最关注的行业是市场传播,其次是互联网,追各种热点,爱凑热闹。一个典型的认知画像,而媒介要做的是覆盖这个画像中的各个触点,形成一个封闭的穹顶。

媒介投放要做的是聚焦、快速、爆炸。

聚焦一件事,传达一个核心信息,针对一个有效人群,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做一轮战役。聚焦不一定是形式上的,也是用户感受。在矩阵内同一时期所有媒体沟通同一个信息点,根据不同的媒介属性进行延展,让不同的媒体负责不同的职责,最终形成叠加效果。在传播的核心信息点和覆盖人群上实现重复, 让目标人群能够多次看到同一核心信息点,但是不同展现形式的广告,品牌传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聚焦的同时,在短时间内做最大化传播,万不可拖长传播周期。如果预算有限,就缩小传播范围,但要保证信息覆盖的密度。在小范围内快速形成认知, 再逐步扩大范围,不要想着同时覆盖几个亿还都能有效。

聚焦信息,在短时间内产生最大化能量,形成爆炸效应。爆炸会产生羊群效应,短时间内形成爆款,大家跟风传播,大众都喜欢往人堆里凑。爆炸会产生更深刻的记忆点,由此消费者会产生更强的品牌认知,赢得品牌认知,大概率能赢得更大的胜利。

越是预算少的情况,越不能零散着花。首先要看准,形成市场解决方案, 想清楚策略目标,为什么要做,会产生什么品牌价值,带来怎样的预期收益。对策略的全面反复论证,证明确实是正确的事情,然后下重注,要做就要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