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 从昌哥新产品的脑洞说起

分享人:李丽

我们做营销,就是与用户一起创造卖点,一起共创品牌。品牌价值观很重要,直接影响内容走向, 也影响营销的精准度。没有清晰可辨的品牌基因,用户沟通就没有力量。

互联网时代,营销重心正在回归产品。产品本身在营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好的产品能体现品牌基因,自带营销效果。

基于以上思考,最近对昌哥新产品开了一点脑洞。

一、破圈出新:打破市场边界,获取“非原定目标客户”

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会在一个市场范围内开展,包括整体的,也包括局部的,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这个市场范围就可以称之为市场边界。

不同市场边界形成不同的容量与机会,重构市场边界的核心在于提供新的消费场景,挖掘“非顾客”。

打破原有的市场边界,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破圈,通过内容的外循环, 实现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认知更新。

这个出圈的过程,有几个环节可以概括理解。首先确立品牌主张,通过持续的内容 ICON,在全网破圈传播,逐渐改变大众共识与用户使用观念,最终促进品牌形象的转变。

品牌主张其实是品牌的策略,是对内统一价值观,是对外作为用户沟通方向。沿着一个方向向前,不至于偏离轨道,做事有底气,内容有方向。

内容 ICON 不靠喊口号,产品本身不改变,口号喊出来也是假的。所以必须用具体的产品来塑造品牌。打造一个标志性的 ICON 产品,将其作为品牌代表向外输出,在站外,在全网舆论中传播,改变大众对品牌的原有共识。

生态重塑其实也是品牌转型。品牌如何定义自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用户如何定义,如何使用,我们无法强制用户,更不能左右用户的想法。只能通过有策略的营销,引导用户向理想中的形象转变。

具体到调味品,熊猫炼乳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案例。

浙江熊猫乳品是一家以炼乳为核心产品的企业,曾经一直将炼乳作为乳制品来经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增长缓慢。深入调研,发现炼乳更倾向于是一种调味品,而非营养品。更多的消费者将炼乳用于馒头、面包、糕点的蘸点和涂抹,甚至被用于饮料、糖果的加工原料,可以说,炼乳已经被消费者完完全全当成了调味品。但是品牌仍然将产品当做乳制品来售卖,市场局限性导致增长天花板低。

经过调整后,原来熊猫公司将陈列于乳品类别货架的产品调整到了调味品货架上,与果酱、沙拉酱等品类并列,甚至还摆放在了烘焙类产品货架的旁边,以作为涂抹调味酱消费需求的关联销售。打破了原有的市场边界,实现了销售额的增长。

对于昌哥来说,是否也可以参考这样的做法?例如,将昌哥打造为一款健康伴侣的产品。


“我们不是健康本身,但是我们可以让健康变得更美味。昌哥不仅仅是辣椒,更是用优质贵州辣椒做成的,以辣椒面为基础的,快速集成式调味品。”


以上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获得启发,一个是对调味品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下的竞争之道的思考,一个是持续火热的懒人经济层面。

调味品的差异化竞争之道主要有 12 个要素可以为我们提供延展的方向,分别是制作工艺、原料、口感、产品形态、香气口味、品质、产品用途、地理环境、地域特色、包装、品牌形象、适用对象。其中,品质拥有不可感知性,更多的会和工艺、原料、包装联系在一起。

对于昌哥来说,如果要将昌哥向全网范围内进行推送,由于其制作工艺、产品形态都难以打造差异化壁垒,只能从其他方面来考虑。原料是贵州好辣椒,自带地理文化标签,口感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提供不同的辣度。为挖掘新的消费者,在产品用途上打造新的使用场景。以健身餐为例,水煮或沙拉多味寡淡,沙拉酱热量又高,专为吃这类食物的人群提供便携的调味品,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在包装上,需要根据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习惯重新进行视觉力的设计,这一点下文也会提及。

另一个方面是懒人经济。懒人经济说到底,其实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降低用户的各种成本。比如,美团外卖让消费者不再需要亲自前往门店,同时也节省了用户寻找门店所需要的时间成本。用户节约时间,懒人经济诞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怕麻烦。

昌哥的辣椒面为这些工作繁忙、懒得做饭但又想吃到既健康减脂又美味的食物的人,提供集成式的调味产品。辣椒素本身就是健康的、有益的, 而辣椒面又不同于辣椒油,不会为体重带来负担,但是却能给食物增加口感。同时,在包装上使用便捷易分享的小规格分装,也是降低用户使用成本的操作。

二、视觉力:互联网产品只需要极致好看

线下的购买行为大部分为“非指向型购买”,而线上的购买行为大部分是“指向型购买”。

网购容易令人产生冲动型消费,进而购买非计划的产品,而线下消费计划性较强,当产品铺市率较高、和消费者接触机会比较多的时候,大部分的消费行为会在线下发生。

互联网产品不需要受线下设计的那些条条框框,不需要强调“品牌信息的足够大”、不需要强调“产品类别的清晰化”,只需要做到“好看”,打动人心的好看,把“视觉力”发挥到极致,就可以大大帮助到产品的销售。针对

特定人群,挖掘他们的审美喜好,再结合产品新的使用场景或功能去重新调整包装设计,这或许能对昌哥新的产品设计有一定的启发。

三、样板市场和渠道为王

互联网时代,大家的注意力都聚焦在线上,但其实线下才是品牌能走得远、活得久的强大支撑力。特别对于快消品来说,只有扎根到消费者的实际生活场景中,打通消费者的使用需求,才能真正将品牌留在擅长遗忘的消费者的心智中。

对于新品牌来说,在铺设全省甚至全国的市场之前,打造一个可复制的样板市场是很重要的。产品运营有一个概念,叫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简单的说法就是用最小的成本开发出可表达项目创意、可用且能用于表达核心理念的原型产品,功能极简而且能用于快速验证想法的最小化产品。

放到市场端也是一样的,以小成本打造一个样板市场,通过快速尝试、调整、磨合,证明品牌、产品、渠道、运营的可行性,最终得到一套可以复制运用到其他更大市场的经验结论,这是样板市场的意义所在。

此外,快消品渠道为王,渠道对于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企业对于渠道的理解都是“通路”,这是台湾企业在上世纪 90 年代引入大陆的概念,但其实是一个将厂商引入歧路的概念。在这个概念的指引下,大量渠道商将自己变成了单纯的“物流配送商”,砍掉了自身原本具有的业务拓展、渠道管理、品牌推广等职能;而企业呢,也不顾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规律,愣是活生生地将自己转变成了全能的渠道运营商,加车加人加费用, 最后的结果就是经营成本高企,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难以持续经营。

实际上,渠道并不仅仅是通路,而是市场,是需求,不同需求的汇集形成了不同的渠道,而不同的渠道则代表了不同的需求。

比如,大卖场的背后代表着大众消费者一站式日常购物的需求,便利店的背后是年轻消费者的便利性日常购物需求,专卖店的背后是专业性购物及服务的需求,天猫的背后是年轻消费者的实惠及便利性购物需求,而餐饮批发市场则是中小餐饮店对调味品及干货的购买需求……

一个产品能不能成为好产品,关键就在于其能不能满足不同渠道背后的消费需求。更何况,国内调味品市场中的产品同质化是非常突出的,在这种状况下,渠道对于打造出一个好产品的意义尤为重要。

比如酱油、食醋、味精、鸡精等调味品,不同企业、不同品牌之间的产品差异化程度都很小,就连包装风格很多都相似,不要说是消费者,就连企业自己都很难分辨出来,那么又怎么样能够让消费者认可呢?

所以,在市场上我们就看到,哪一个品牌或者哪一个企业有派驻销售团队在市场上协助渠道成员来拓展市场,那么其就能够获得较好的销售业绩,市场基础也会比较好,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也会比较高。

为了实现这一点,调味品企业需要抓住几个关键:

·为渠道商提供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差异性的产品,并能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这个产品一定要能让渠道商获得不低于同品类平均利润率的收益空间,包括产品差价及政策支持,而且这个收益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对渠道进行系统的维护管理,强化渠道掌控力。前者与核心价值定位、产品规划及品牌形象有关,后者则与渠道规划、渠道管理、客户管理及团队建设有关。

对于我们来说,在品牌方为将贵阳打造为样板市场发力的同时,当务之急是找准昌哥在线上营销渠道的制胜点,打开线上销量